心理知识
李子勋:给孩子三个美好的假定_师大致远(2)
第二,我们要假定人与人之间是友爱、互助的。对人的信任是从小形成的,人不能独立于这个世界,需要与很多人共构社会现实,爱他人、信任他人尤其重要。2014年春节晚会小品《扶不扶》揭示了中国人与人的信任危机,父母要教育孩子一定要助人,有一天才能改变这一社会风气。为什么要这样教育孩子?因为信任他人的人也会信任自己,孩子成年后易于适应社会人际关系。父母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、不吃陌生人给予的水与糖果、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、不要随便跟邻居去他的家,这些教育是安全教育,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。与基本假设中人是善良的、可信的并不矛盾。相反,假定人都是很邪恶、自私的、不可信的,孩子的内心会对人际存在负面感受,成年后难以在负责的人际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从小就用一种防御、敌意的眼光看人、与人交往,孩子成年后会更多地感受到人群中的敌意与欺骗,对善意的人际也会充满怀疑。告诉孩子人都是互相友爱的,你困难的时候别人会帮助你,别人有难时你也要帮助别人,孩子就学会主动关心别人,得到的也是人们对他的关心。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则是你如何待人,人们也会如何待你,要鼓励孩子小时候和人产生共情。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告诉妈妈今天佳佳哭了,妈妈问他:“看见佳佳哭你有什么感受呢?”他会说心里挺难受的,妈妈要及时告诉他人与人心灵都是相通的,这就是培养孩子与他人的共情能力。